这条托举雄鹰起飞的跑道依然铺展在白山黑水间的蓝天下航空兵某旅新飞行员们永远忘不了这样一幕——在老航校时期用于飞行训练的跑道上,90多岁的老飞行员张吉林为换装新飞行员开训上第一课。授课的形式虽然只是一人一桌一话筒,但老人讲述的当年那些训练战斗故事,让年轻的飞行员肃然起敬。下课后,新飞行员们将张吉林围在中间,听他讲述先辈震撼人心的动人故事,久久不愿离去。
营区内,现存的老航校跑道长400米、宽300米,最早是由日军用三合土建成的跑道。1946年,东北联军从苏军手中接收了海浪机场。当年,东北老航校从通化搬到了这里。然而JN体育-江南体育,因连年战争,老航校官兵刚到这里时,机场已是一片废墟,跑道被炸得全是弹坑,营房也被日军炸毁。得知要在这里搞飞行训练,牡丹江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自发出工出力,填补弹坑、平整跑道、修缮房屋,捐钱捐物、送衣送粮,所有飞行训练必需的基础设施均在7月前完工。
飞行训练开始时,由于飞行教官训练班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虽然过去学过飞行,但长时间停飞,技术已经生疏,加上飞行器材陈旧,因此飞行训练一开始就遭受了挫折。开学后第7天,飞行科长吉翔和学员许景煌飞“英格曼”教练机,起飞升空后不久,发动机停车。为了挽救飞机,吉翔试图转向机场迫降,不料飞机失速坠地,吉翔当场牺牲,许景煌身负重伤,三天三夜才抢救过来。但先辈们没有被危险所吓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没有初级教练机,他们不惧挑战直接上高教机;没有航油,大胆试验用酒精代替。当然,他们吸取飞行事故教训,在飞行安全上做得更加扎实细致。全体飞行人员、机务人员、保障人员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自我比喻“像大姑娘绣花一样”做好保障工作,保证少出飞行事故。
飞行员吴元任得知自己要第一个放单飞,满怀渴望地说:“我有十分的信心。”战友们在战机尾翼拴上了红布条,这是新飞行员放单飞的标志。一声令下,高教机呼啸滑出,离开跑道,直冲蓝天,起飞、爬升、翻筋斗……随着飞机平稳降落在跑道上,地面的人群顿时欢呼雀跃、拥抱庆祝。紧接着,第二架、第三架飞机也陆续飞上了蓝天。
然而,空军得知我们建航校的消息后,派空军疯狂地破坏。老航校一步步向纵深转移,空军也一步一步跟上来。后来,老航校官兵摸清了敌机活动规律,一般在早晨点至下午三四点钟突袭,就与敌打游击,飞行训练安排在早晚进行。
该旅在跑道边上复原的指挥桌和T字布,呈现出老航校当时艰难的训练场景:由于没有空地无线电设备,甚至连地图都没有,学员们只能用肉眼去观察判断。着陆时看信号员的旗号,看到白旗表示可以着陆,看到红旗就要立即复飞。当发现跑道上的T字布变成十字时,就表示敌机已经接近机场,空中的飞机要进行隐蔽。有一次,航校领导外出开会时,专程去林口县火锯厂看望生产木材的官兵,不幸被指派的土匪包围,情况十分危急。航校领导向校部发电报求救。茫茫林海,一片雪原,为了给飞机指示方向,他们从厂内寻得十几匹黑布,铺在厂外草甸子上,充当T字布。当时,没有跑道、找不到目标,蔡云翔同志驾机在空中盘旋30多圈,看到黑色T字布后,迫降在一片空地上。航校领导和电台工作人员迅速进入飞机客舱。蔡云翔加大油门,飞机顺势起飞,终于把他们救了出来。
也就是在这条跑道上,相继有100多名飞行学员毕业,其中就包括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这条托举雄鹰起飞的跑道,现在依然铺展在白山黑水间的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