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N SPORTS!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86 0000 88688

企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N SPORTS

咨询热线:

+86 0000 88688

13988888688

下一个时代来了!90后会改变当代艺术格局吗?

发布时间:2023-11-15 13:25:13人气:

  下一个时代来了!90后会改变当代艺术格局吗?大概从两年前开始,我们已经陆续做了多个关于“90后艺术家”“90后藏家”“90后美术馆馆长”的选题,新人不断涌现,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审视。有些声音看好,有些声音看衰,但不可否认,一股新鲜势力崛起了。

  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他们都必须与众不同,如果只是复制粘贴前辈的想法和打法,哪里还有机会,何时才是出头天?

  十年前,“80后”以集体性的势头大面积涌现,而今“90后”更多的则是以零星个案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问题出在哪了?如今美院每年的毕业生动辄一两千人,但艺术家的数量却没有成比例地增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上排:万一空间创始人曹元琪/胡霁文/纪绍文、X美术馆创始人黄勖夫、松美术馆馆长丁泽华、潇当代美术馆创始人丁一潇、马刺画廊合伙人Sherry Lai来梦馨

  下排:策展人袁佳维、策展人龙星如、Objective Gallery创始人Chris Shao、收藏家罗旭东、开拍国际学术研究部主任与现当代艺术部高级专家江明洋

  24岁担任松美术馆馆长的丁泽华、26岁建立X美术馆的黄勖夫、27岁创立潇当代美术馆的丁一潇、28岁注册成立非营利机构Longlati基金会的陈子豪……

  就在同龄的“90后”读完研、刚进入社会工作没几年的时候,他们已经拥有了“藏家”“馆长”或“机构创始人”的标签了。

  所谓“时势造英雄”——他们优渥的家庭条件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国留学的机会离不开全球化的潮流,就连创办美术馆也离不开国民逐渐提高的文化、精神需求,以及近10年来中国民营美术馆井喷式的爆发热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父辈的财富继承,十几岁便开始收藏,有自己的艺术品味、海外留学背景、艺术圈人脉的迅速建立……都足以支撑他们把一个机构开起来。

  在中国民营美术馆不足25年的时间里,上一辈人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之路,在跌跌撞撞中,在理想主义的情怀下,在企业资本或个人财力的支持下,有了今天看到的几座知名的美术馆。

  反观那些年纪轻轻就创办艺术机构的“90后”,并未等到财富累积了几十年后再着手开馆,而是选择了提前行动,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开始就将机构的运营作为事业的起点。

  他们的机构未必有多豪华的场馆和硬件,不一定有安藤忠雄、让·努维尔等明星建筑师的背书,也谈不上巨大体量的馆藏或蜚声国际的知名艺术家加持,美术馆的选址可能是偏僻的,参展艺术家可能是相当年轻的。

  80后艺术家Tala Madani的作品汇集了各种形式的性别批判,尤其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儿童、家庭和艺术历史经典的西方理想主义观念的质疑

  但“90后”们敢于自信地展现自己的品味,不管这种品味有多少人认同。“这就是我喜欢的艺术家!你看不懂?没关系,我不care”。

  他们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要做前瞻性的新兴艺术家就不强求大众流量;想通过美术馆充实收藏,就不会一味追求光鲜的大IP——作品运来,做个展览又运回去;要在四线城市做美术馆,就侧重于从平易近人的角度介绍当代艺术的面貌,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标榜“学术”……

  正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会有迅速的行动力,“大不了失败了,又能怎么样?美术馆这么多,展览这么多,你一个展览做不好,又有什么可怕的呢?”X美术馆馆长黄勖夫说。

  艺术家在亚洲的首个美术馆个展,聚焦对于身体的长期探索,展开一段关于性别、种族及酷儿身份的艺术叙事

  巴西艺术家安东尼奥·奥巴在亚洲的首次个展“寓言”展览现场 探究艺术家对殖义和身份认同的长期关注 X美术馆 2021

  任何一个人的品味都离不开他/她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收藏之路上或许不排除潮流的追逐、冲动型消费阶段,但千帆过尽,任何收藏到最后不外乎收藏自己。

  我曾问过一位知名的年轻藏家,怎么看待“60后”代表性艺术家之一曾梵志的作品,他答:“我觉得就是艺术史上的人物,但说实话并不符合我的审美,不会让人感到特别兴奋,因为作品中画的并不是我正在经历的生活和时代。”

  “90后”经历的生活和时代是什么?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日本动漫、好莱坞、独生子女、全球化、留学风潮、多元价值观并存……

  表现在艺术品味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品中与手机屏幕亮度趋同的高亮色彩;看到潮流艺术的崛起,可爱成为生产力;我们也看到国际上流行的酷儿、黑人艺术……

  很多人说“90后”是国际化的一代,这一点从几位新晋藏家举办的展览不难看出:潇当代美术馆开馆首展“此刻,现在”,47位参展艺术家中只有一位中国艺术家;成立不到两年的X美术馆,已经做过伊西·伍德、克里斯蒂娜·夸尔斯、安东尼奥·奥巴、特睿·阿布德拉等多位当红年轻外国艺术家的中国首展;而Longlati基金会的定位则更加直接和精准:对20世纪国际女性艺术家、少数与多重少数群体文化的讨论和重新发现。

  去年某展览开幕饭局上,邻桌一位资深艺术家在谈论西方当代艺术舞台上的几个热门主题——环保、女性、少数族裔时,曾说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这些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拉希德·约翰逊 (Rashid Johnson b.1977) 《无题- 逃离拼贴》246.4×307.3×6.4cm 瓷砖、镜砖、带有商标的红橡木、地板胶贴、瓷釉、油画棒、黑香皂、蜡 2019(丁一潇收藏)

  这种多元可能是艺术家的性别、身份、国籍,也可能是他们的立场、讨论的议题;他们不一定完全感同身受,但却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的话语场;不见得是故意追求所谓的国际流行或者正确,而是标榜“没有什么是接受不了的”,宣扬一种更加自由的态度。

  但不是所有的“90后”都要一窝蜂地踏上国际化的赛道。他们中也不乏专注于对中国本土艺术家的收藏和推动的年轻人。比如刚刚上任的松美术馆馆长——“95后”丁泽华。

  今年4月初,松美术馆易主后的首展揭开神秘面纱,参展名单中的全华人面孔似乎预示着美术馆未来的路线——专注推广中国艺术家。近几年,在很多大型私人美术馆似乎渐渐转为国际蓝筹画廊的亚洲展厅时,松美术馆的“本土牌”倒显得独辟蹊径。

  进入当代艺术领域近10年,丁泽华的藏品清单几乎不包含国外作品,且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典绘画为主。他收藏清单里的艺术家名字包括:尚扬、刘炜、刘小东、王音、谢南星、仇晓飞、秦琦等。

  与丁泽华24岁的年龄相比,这种显得有些“老成”的品味,被他解释为“年轻人也不是一定会去追求所谓的浮夸或者躁的状态,希望找到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感觉”。

  他答:“因为它已经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没必要再去介入,它对中国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跟我们也没有太多的关联,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国外的作品不一定会让你产生特别大的感触。即使考虑到经济因素,肯定也是中国的艺术作品的保值空间更大。”

  这位目前生活重心在山东东营的新晋藏家尤以“ 70后艺术家黄宇兴的推手”的身份而在艺术圈内建立知名度。2016年,他第一次收藏了黄宇兴的作品。之后,在他的推动下,黄宇兴和国际知名画廊阿尔敏·莱希签约。五年里,他见证了黄宇兴在二级市场的数次腾飞。

  他的收藏中百分之十是中国当代艺术,以黄宇兴、韦嘉、刘晓辉、闫冰、冷广敏等“70、80后”绘画艺术家为主。除了通过收藏支持本土艺术家外,罗旭东还赞助过画廊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在他看来,“国际VS本土”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的问题。

  “要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与态度,首要的是要建立文化自信,作为中国人更应该这样,有了文化自信心,所有的规则与潜规则都不太会去影响你的收藏路线。从大的市场角度来说,少数族裔、女性艺术家等众多国际板块无可厚非。但这套理论放置在中国当代艺术就不成立,中国当代只能踏踏实实去做。”

  国际还是本土?传统还是新兴?品味上的分歧背后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本质上并不存在高下之别;相反,如果大家的品味趋同,倒显得单调乏味。既然无论如何都会有质疑的声音,那不如做线后”本来就是我行我素。

  “内卷”好像至今都是一个流行词,在市场总份额固定的情况下,大家不得不陷入对存量的博弈中去,当代艺术界似乎也不例外——艺术家卷,美术馆卷,画廊卷,媒体卷……卷得身心俱疲时,有些“90后”开始尝试另辟蹊径,去做另一块“蛋糕”。

  当本土画廊各出奇招,争相抢夺国内的艺术家的时候,马刺画廊的来梦馨(Sherry Lai)开始合作代理西方艺术家。

  升为合伙人不到两年,来梦馨已经在马刺画廊为希拉里·佩西斯(Hilary Pecis b.1979)、安塞姆·雷尔(Anselm Reyle b.1970)、法利·阿吉拉尔(Farley Aguilar b.1980)等国外艺术家举办过展览。从市场表现来看,其中尤以希拉里·佩西斯最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佳士得香港春拍的175万港元,到今年佳士得香港春拍的919.8万港元,短短一年,这位专注于描绘迷人的日常景物的美国艺术家,作品价格实现三连跳。

  而早在两年前,当佩西斯在艺术市场中还相对“默默无闻”时,马刺画廊已经为她在中国举办了首场个展。

  不可否认,佩西斯在拍场上的亮眼表现,与她去年9月宣布加入美国老牌画廊大卫·柯丹斯基画廊有一定关系。但无论如何,马刺画廊的“先人一步”,确实体现出来梦馨的嗅觉敏锐。

  我问来梦馨,“如今佩西斯的市场价值水涨船高,是否有藏家后悔未在2020年马刺画廊的个展上入手作品?”

  她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反而霸气地说:“好的画廊一定会有明确的艺术风向,或者能带动一些趋势,而我们之所以选择代理某些艺术家,肯定是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这些艺术家,一定能成。”就像她很喜欢的美剧《后翼弃兵》中的一句话:“核心就是不要犹豫不决,必须要有绝对的自信”。

  七八岁就随家人移民加拿大的来梦馨,在家族世交贾伟(画廊另一合伙人)的邀请下,2016年回国加入博而励画廊(后改名马刺)。2020年升为合伙人后为团队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更加国际化的视野,还有艺术家的矩阵构成。

  除了西方艺术家外,马刺画廊与更多的女性艺术家、年轻一代艺术家、影像艺术家进行合作,据来梦透馨露,画廊目前的代理名单中35%-40%都是影像艺术家。而在收藏群体中,马刺画廊的“85后”藏家已经占到藏家总数的40%。

  “90后”艺术家影像、装置艺术家袁可如个展“后像之痕”展览现场 SPURS Gallery 2021

  因为画廊主、艺术家和藏家年龄相仿,所以大家的交流更同频,也在一起成长,一起参与建设当代艺术的这一阶段的“微历史”。

  因为很年轻,所以需要更加马不停蹄地积累经验和眼光,来梦馨调侃:“画廊两位合伙人,贾姐上白班,我上夜班。”在无法出国、出城的当下,来梦馨经常约各个国家、不同时差的艺术家在线上用Zoom或Teams等软件进行studio visit(工作室拜访),这也成为她挖掘艺术家的主要渠道。

  Sherry Lai策划展览“安塞姆·雷尔:当我们谈论永恒时”现场 阿那亚艺术中心 2021 摄影:Anita Zheng

  除了为画廊注入新鲜的艺术家血液,来梦馨还开辟了另外一条跑道——将收藏级设计带入当代艺术收藏。

  每次路过798的马刺画廊,相信很多观众都会被玻璃橱窗后面那些“奇奇怪怪”的家具吸引,这个48平米的空间,其实是独立于马刺画廊之外的另一个品牌——Room6x8,由来梦馨和张琪(上海设计画廊Gallery Sohe创始人之一)共同创立,专注于收藏级设计。

  目前Room6x8已经做过周轶伦、佩谢(Gaetano Pesce)等艺术家的个展,未来还将呈现“85后”陶瓷艺术家潘望舒、法国艺术家Leo Orta、英国设计工作室Soft Baroque的个展。

  正像来梦馨所说:“其实收藏级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这一细分领域虽然还处在发展初期,但我们看到相关机构已经开始重视起来,甚至将收藏级设计纳入年度展览计划中,包括设计互联,M+等等。”

  国内另一位将收藏级设计做的风生水起的画廊主,也是位“90后”——2020年上海创立Objective Gallery的Chris Shao。

  高中赴美、2018年回国发展的Chris原是室内设计师,在纽约接触到收藏级设计品类后,便想在国内引入此概念,做中国收藏级设计画廊的开荒者。

  他将位于上海外滩原卜内门洋行大楼的Objective Gallery,定位为收藏级设计和艺术品融合的美学空间。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老洋楼做最前卫的展览,空间首展开幕后很快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点,来自纽约艺术家Brecht Wright Gander的古怪扭曲、极具辨识度的作品,几近售罄,人气买气俱佳。

  “本以为新展厅会水土不服,没有想到很多年轻藏家都会与之共鸣,每天百人来看展,工作人员已经变成复读机”,Chris说。

  在代理艺术家方面,虽然画廊本身只专注做收藏级设计的艺术家,但每个展览都不缺少当代绘画、雕塑、摄影等热门艺术品,Chris采取的策略是和国内专业纯艺类画廊合作,由这些画廊选择自家的艺术家参与展览。

  “每一家画廊的风格不一样,所以每次和不同画廊合作,我们的空间也像换了一次血一样。”Objective Gallery目前已与Bank画廊、天线空间等画廊合作过,Chris说参与合作的画廊也会遇到一些新的客户,这样的合作非常双赢,不存在竞争关系。

  在国内初尝收藏级设计的市场红利后,Chris加快脚步,今年3月,Objective Gallery新空间在纽约曼哈顿的SOHO区开幕,他也因此成为首位在中美均拥有空间的“90后”画廊主。如果在纽约站稳脚跟,想必Objective Gallery未来的艺术家阵容会更加坚实和丰富。

  原以为三位“90后”开的画廊会着重推介年轻艺术家,没有想到,万一空间却是近两年来业内最具“古风”的画廊之一。

  所谓“古风”,不是用假古董或复制品刻意营造出的风雅感,而是实打实的历代艺术珍宝, 青铜器、瓷器、玉器、佛像、唐卡、拓片、古籍、希腊与非洲雕塑……在同一展览主题之下与当代艺术作品相呼应,让面朝大海的画廊空间,独立于时间之外。

  而万一空间之所以能够打通古代与当代艺术的界限,或许来源于三位年轻创始人不同的背景:一位在古董收藏圈早有名气、一位研究考古江南体育官方网站、文物修复,还有一位曾在当代艺术画廊工作过。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古代和当代艺术之间有“壁”,藏家根本不是一拨人,但三位“90后”画廊主却不这样认为,品味是流动的,只要卡在个人的审美情结上,不分古代当代。

  就像空间的创始人之一胡霁文所说:“如果你喜欢我们展出过的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镂空口高柄杯 ,一定也会在当代艺术家吴杉极简的大漆绘画中产生共鸣。工艺的制造与绘画的层次都是重重叠加,锤炼合一,‘精气神’是一样的。我们设立这种展览模式就是要告诉大家,古今的艺术是可以并存的,且它们并不该被割裂。 ”

  在看到万一空间的展览之前,谁能想到古代文物和当代艺术放在一起,会这么“搭”呢?混搭,而且搭得不违和、不做作,胆量、眼力、知识储备缺一不可, “90后”合伙人渐渐做出模样了。

  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个展“人是个谜”现场 万一空间 画廊将古代人物雕像与德国艺术家埃因霍夫(1936-2018)的作品并置

  与在业内活跃的“90后”美术馆长、藏家相比,“90后”策展人的声音显得略小一些。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商业气氛笼罩下,绝大部分以销售为导向的展览对策展人的需求不大;策展人行业也涉及“明星效应”,年轻稚嫩的“90后”策展人,相对缺乏“代表作”,与前辈策展人相比,竞争力稍显不足。

  如果依托机构,虽然更为稳定,但自我发挥的空间极为有限,容易成为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如果出来单干,自由度确实更大,但“门槛高,收入低”也是事实。

  面对尴尬的现实,有些人采取了“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多栖发展策略,比如曾在本土画廊在东画廊和长征空间工作5年、如今成为独立策展人和写作者的袁佳维。

  她的title几乎多到数不完:她为艺术家工作室与本土小型画廊做策划和媒体宣传,也给西方画廊做过中文编辑,不过这些工作最近都已暂告段落,现在她将更多精力放在Longlati基金会写作者收藏委员会主任的工作上,同时进行自己的策展事务所实践,还有一些广告、建筑与景观领域的跨界项目……

  袁佳维(右一)在“行动、移置、聚合、衔接——Longlati基金会及其写作者收藏委员会计划(上海)”论坛现场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2021

  Longlati写作者收藏委员会(上海)提案入藏作品:沈心怡,《先进修旧利废有限公司》 2021年

  “当代艺术的生态在本土和西方都有向内的趋势,一言以蔽之就是‘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更多细分赛道和机会,可以尝试的东西有很多,没必要以某种身份局限自己。不存在一条前人走过的路,全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并付出成本和代价。”袁佳维说。

  与袁佳维的多栖发展不同,兴趣点始终在于策划科技类展览的龙星如,研究方向一直相对单一,“就我自己这个小小的领域而言,中国本身提供了巨大田野——我们的技术世界实在过于独特,以至于必须有新的研究方法和讲述模式被发明出来,简单套用欧美的研究方法是行不通的”,龙星如说。

  她坦言不觉得自己有能力策划和自己长期关注的方向毫无关联的展览,所以常会因为研究方向不对口而推掉一些机会。

  从带有隐喻属性的“深时沉淀”和与之相关的心理时间出发,试图在贵州的现场复现一条抽象的洞穴,一道无星暗河,串联起10位(组)艺术家关于地质地貌、基础设施和时间堆栈的意识枝桠。

  至于收入方面,龙星如“除了比较爱买咖啡和奶茶以及跳舞以外”,不太会有高额消费,没房没车,“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精神世界了,生活本身非常寡淡无趣。其他的收入来源是靠给科技公司当顾问,和做一些公共分享类的活动,加上策展,可以维持日常开支。”

  这不是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所以需要在物质上耐得住寂寞。现在形容年轻人的流行词“躺平”,也许并非放弃奋斗,而是放弃幻想,具体到策展领域来说,不是放弃策展,而是放弃“策展致富”的想法。

  在策展实践上,很多“90后”策展人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对国际热门话题较为敏感,他们不同的视野和知识背景为艺术界提供一些新的养分与可能性,但也面临诸多质疑,如“年轻海归策展人带回国际流行话语,套用时髦的词汇,为展览装饰金边,但是你能否有一个独立的判断呢?”

  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艺术史专业的袁佳维对此的回应是:第一,有些前辈其实不必总以教育背景去评价“90后”;第二,确实可能有些“90后”对自己在留学阶段获得的经验估计过高了。

  同样是海归的龙星如则说:“如果把仅用‘时髦’作为对时下某些观念的扁平化概括,我觉得未免武断,这些概念为何时髦?它们的理念溯源和所存在问题的共识是什么?都是值得讨论的,希望大家尽量不要陷入新词有罪的逻辑里。”

  龙星如策划“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旨在解读科技变革对人类意识与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19

  和前几代策展人相比,“90后”策展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做事的特点是什么?这两年有比较多关于“90后”策展人和写作者立场问题的讨论,袁佳维认为“很多时候大家并没有主观的空间去选择语境,我倾向于相信‘决定脑袋’的说法,大家都在探索能够让自己的创作和思考状态在当下得以延续的方式与方法。”

  “90后”能在策展界掀起多大水花?至少目前看来是似乎缺乏旗手性的人物,策展和写作本身没有变得衰弱,年轻人们在这方面的创作和思考也远未停止,只是在这个以资本为主导的时代,想靠策展和写作取得话语权,可能并非易事。

  拍卖行中的“90后”主管不多,中央美院美术史毕业后就加入北京匡时、现任开拍国际学术研究部主任、现当代艺术部高级专家的江明洋可以算半个“老拍卖人”了。

  和想象中喜欢追星的年轻人不同,江明洋一直潜心研究二十世纪近现代艺术,在2020年加入开拍前,就已参与策划过势象空间“天才画家——沙耆艺术展”、中央美院主办的“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以及厦门宝龙艺术中心的“翩翩佳公子:常玉艺术展”等展览,拍卖人的身份之外,颇有一番学者风范。江明洋朋友圈的背景是件书法作品:吴大羽写的“自落低微”,内敛低调的态度和行事风格一目了然。

  江明洋参与策划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龙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大展 龙美术馆 2019

  由势象空间和匡时国际联合主办的“天才画家——沙耆艺术展”展览由李大钧、江明洋担任策展人,势象空间 2017

  江明洋和他在开拍的年轻同事们一起,在面对疫情影响、春秋拍面临无法如期举行的风险时,用灵活的专拍项目满足市场的需求:4月的“微光”、6月的“May be”专拍都有不错成绩。

  新公司的成立,新面貌的呈现,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藏家参与进来。在江明洋看来,现在的年轻藏家品味非常多样,国际的、流行的,年轻艺术家、书法、古代绘画等都在他们的偏好范围内,假如归类一个标准,可能他们大多喜欢“有精神厚度”的艺术家和作品。

  拍卖行向来是艺术市场风向的追随者,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艺术风向也跟着瞬息万变,年轻如江明洋,也感叹“当下的二级市场变化太快,尤其是国际拍行当代夜场新名单层出不穷,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入行近十年,他说自己分析过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行业前辈,从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宝贵经验。“吴大羽先生曾经给吴冠中写信讲‘古来大师,只是能自识其所处际,行其真纯之见而已’,作为后辈亦愿如此,识己所处,行己真纯,去做就好了”,江明洋微笑着说。

  除了上述受访者外,业内还有很多活跃着的“90后”——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美凯龙艺术中心创办人车宣桥、WWART上海潮博会联合创始人江书洋、策展人缪子衿、拟象空间创始人渣克周、自媒体大V徐楠(花家地楠少)……除此之外,画廊、美术馆、媒体、拍卖行等领域的“90后”工作者也越来越多。

  有新人涌现,也有老将离场,很难有人能永远站在舞台中央,艺术界同样如此,不是喜新厌旧,而是自然规律。

  但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借着时代大势上行的“50、60、70后”不同,经济井喷的风光时期已过,留给“90后”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了。

  上升的通道变得更窄,如果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加持,很难突出重围,这也就造成了明显的阶级差异或两极化趋势,各种“二代”频出,竞争也更加激烈。

  放在大背景下,“90后”的种种打法,既有建立一套自我话语体系的主观愿望,也是由他们的成长、教育背景生发出的自然而然之举,更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的求存之道。

推荐资讯